即便已經推出一年多,空間音頻體驗如何仍存在兩派聲音——一派認為蘋果空間音頻開啟了一個新世界,戴上 AirPods Pro 後聲音真的擁有了空間感,上下左右、四面八方,震撼且細緻。水電工程另外一派則不這麼看,仍有一部分人表示,沒能進入到這個「傳說中的世界」。他們當中,有的是錯誤設置,有的是感知不夠明顯,更多的是根本沒有找對內容。你我如何聽出「空間感」 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,我們得先瞭解空間音頻和普通音樂的區別。目前最常見的、能體現一定空間感的聲學技術,是雙聲道立體聲。它主要是通過調整兩隻耳機輸出的音樂強度差、頻率差、時間差來實現的,人體能藉此判斷左右聲源的大概方向,大多數耳機都能做到。▲雙聲道立體聲雙聲道立體聲的缺點也很明顯,不能很好地展現上下垂直位置的聲音空間感,它們並不能僅僅依靠音樂進入耳朵的時間差來辨別,比如頭頂的聲音到達到兩隻耳朵的時間可能是一樣的。杜比全景聲技術則引入了高度聲場的概念。它讓聲音不僅僅停留在平面當中,而是上下左右建立起一個虛擬的立體 3D 空間,聲音在相應的位置傳播、移動,空間音頻正是蘋果基於杜比全景聲所推出的技術。▲以動畫形式展示聲音在虛擬空間中移動相比普通音頻,空間音頻讓音樂中的一道道聲音擁有了方位感,音樂從左右方位升級到了四面八方。另外,空間音頻相比普通音樂,製作方式的變化也引發了連鎖反應,據優創合影音樂總監、杜比全景聲混音師池志成:相比以往,空間音頻可以避免製作時聲音與聲音之間的競爭。比如一首歌曲中的吉他聲和人聲,在空間音頻所構建的 3D 虛擬空間中位置是不一樣,兩者的音量、頻段不會產生衝突,即使是同一時間播放兩個甚至多個聲音,體驗仍然足夠細膩。要體驗到空間音頻,首先耳機一定要佩戴好,不能鬆鬆垮垮。如果你戴的是 AirPods Pro,還可以完成一次耳塞貼合度測試,保證佩戴正確。之所以少部分人感知不明顯,原因極為複雜,身體結構的差異是其中之一,要知道每個人的耳廓、耳道、頭部形態並不一樣,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最終聽見的聲音。蘋果曾通過建立感知模型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,它調研了數千人的身體結構數據,瞭解聲音如何傳遞到每個人的耳朵、大腦如何分析聲音的方位,並以此建立一個盡可能地接近每個人的感知模型,將其應用於空間音頻技術當中。
▲每個人的耳廓結構並不一樣但凡事總怕萬一,如果無論如何都感知不到空間音頻體驗的差別,你可能就是那極少數特殊身體結構的人。 此外,空間音頻技術本身也存在進步的空間,比如搭載這一技術的 AirPods Pro 作為真無線耳機,仍然要通過藍牙傳輸音頻。空間音頻承載了更多音頻信息,必然會增加整個音樂的數據量,而藍牙技術是一項低功耗通訊傳輸技術,更強調續航而非傳輸數據量,因此藍牙技術聯盟(SIG)制定了規範並限制了傳輸帶寬。這就好比當年杜比全景聲在家庭系統和影院系統上的差別,前者也是因為傳輸介質光盤的傳輸帶寬不足,影響了最終呈現的效果,體驗尚可,但並不是最佳。要想更接近影院實體音箱般的杜比全景聲體驗,更高效的音樂編碼方式,或是繞過藍牙傳輸使用更高的帶寬都是解決方法。當然,以 AirPods 嬌小身形為前提,空間音頻仍然是目前體驗最好的聲學技術之一。感知不到空間音頻帶來的體驗變化,最常見的原因,其實是沒找對內容。目前國內能體驗到空間音頻的音樂內容平臺,主要還是以 Apple Music 為主,如果你點開其他音樂平臺,就算戴上了 AirPods Pro,在設置中開啟了空間音頻,但平臺本身不支持,聽到的可能就還是雙聲道立體聲。目前,基於空間音頻製作音樂還是一個新興領域,創作者還不是特別多,需要不斷普及推進,才會有足夠豐富且高質量的空間音頻作品出現,讓更多人聽見。好內容是最好的普及方法 好內容大量出現,往往是大量創作人員涌入,製作門檻越來越低的時候。以往,製作一首杜比全景聲音樂的門檻非常高,首先你得找到一個專業的、經過杜比認證的錄音棚錄音,這樣一座錄音棚的搭建和設計成本也不低,要按照杜比的標準設計每個音箱的擺放都有要求,甚至空調開啟的噪音也要考慮在內,單是專業錄音棚價值就已經超過百萬。硬件之外,軟件應用方面還得付出不少,比如 AVID Pro Tools 等杜比全景聲混音製作應用,又是大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支出,因此製作杜比全景聲作品更常見於各種商業機構。▲AVID Pro Tools 的官方訂閱價格為一年 799 美元情況逐漸在發生變化。蘋果在最新的 Logic Pro 應用中加入了對空間音頻製作的支持,錄製完音頻後就可以直接在應用中編輯,為每一條聲音單獨定製它在 3D 虛擬空間中的位置,後期封裝一站式製作。搭載空間音頻功能的 AirPods 第三代、AirPods Max、AirPods Pro 也來到越來越多人手中,從生產到體驗端,蘋果都在提供相應的支持,推動空間音頻普及。現在,就看創作者們了。只有好內容被更多人看見,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創作相應的內容,當下最新的技術和最好的體驗,才能得以普及。不過,相比做一個旁觀者,為什麼不直接參与其中,成為一個創造者呢?是的,我們最終決定,直接打造一個「杜比全景聲空間音頻作品」。